“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设在生产线旁”,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工商职院”)的这种模式,被学界誉为高职教育县校合作的典范。
学校宁海学院毕业生陈真,学在宁海、留在宁海,从“模具小白”成长为“浙江工匠”。
成功读研的毕业生吴程鹏,从学生到教师,回到母校任教,期盼在慈溪学院将职教微光汇聚成星汉。
一种信念在这些优秀高职生中无声滋长:职业教育并非终途,而是一盏足以照彻人生漫漫长路的启明灯。
“这条路并不平坦,机遇和挑战激发了我不断进取的决心。”陈真摩挲着手中锃亮的游标卡尺,指尖划过细密的刻度,声音沉稳有力。
夜色中,浙江工商职院慈溪学院实训室的灯光如常亮起,映着吴程鹏伏案的侧影。
研究生毕业,吴程鹏毫不犹豫地回到浙江工商职院,成为该校慈溪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师者。
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启富的办公桌上,一份关于县校合作成果的最新报告格外醒目。
这所拥有111年办学历史的百年名校(前身为1914年创办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2004年做出一项开创性决策:将办学资源下沉到县域,与产业一线深度融合。
“县校合作,精髓在于‘共生’二字。”张启富校长强调。目前学校形成以宁波海曙校区为本体,宁海、慈溪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布局,40个专业中21个工科专业与19个商科专业实现“工商并重”。
供稿(素材)单位:宣传部、教务处、宁海学院、慈溪学院
其他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