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华网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7-04浏览次数:10
非农高职院校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回应一二三产融合对新型乡村人才的迫切需求,将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爱农懂农”的“业农融合”型乡村振兴人才,作为破题关键,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现“一体(本部海曙校区)→两翼(宁海学院、慈溪学院)→多点(乡村振兴微学院等)”的转型跃迁,助推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的全面振兴。
锚定“县域需求”,培养“业农融合”型乡村振兴人才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此时,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刚与宁海县合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后更名为宁海学院),依托宁海模具产业集群优势,打造“模具制造+乡村产业升级”服务链条,培养乡村产业人才。
2017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学校秉持“深耕县域、服务乡村、助力共富”理念,立足乡村社会、产业形态、农业从业者的时代变化,提出培育“业农融合”型乡村振兴人才,出台《关于助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行动方案》,跨越场域区隔构建了海曙本部“一体”,宁海学院、慈溪学院“两翼”及乡村“多点”布局的办学格局,成为浙江省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坚持“双轨同向”,建构面向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学校发挥技术要素储备丰富的独特优势,以校地合作为载体,以技术帮扶为手段,以社会培训为平台,对标服务“产业兴旺”物质空间、“美丽宜居”精神空间、“治理有效”社会空间等三维空间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学校与乡村、社区共建海岛电商、智慧谷、数智科创、智汇宁新、数字直播、鄞领税越、海韵铸魂、乡村社工等13个微学院,集教学、研发、实践、培训于一体,形成“平台搭建-落地培养-乡村服务”的内循环。组建“专业教师+产业导师+乡村工匠+农创客”跨界融合教师团队,开发《浙江乡土旅游》等系列服务乡村振兴特色课程与教材。教学场景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田间地头”“村舍民宿”等转化为实景课堂,在茶山稻田间搭建农场直播间,专业教师与农创客联手指导学生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在文创与影视工坊内,产业导师与乡村CEO同步解析文旅融合创新路径。市场营销专业的开学第一课就设在宁波市共富工坊的“农商优品”直播间里,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产业导师的指导下热情洋溢地向网友们推介宁波特色农产品,将课堂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运用到实际直播带货中。传播与策划专业的90名应届毕业生将江北区鞍山村融入进毕业设计中,带着自己的作品向鞍山村“共富工坊”及共富合伙人进行路演汇报,打开了鞍山品牌的流量,促进了鞍山村人才和产业的“双更新”。
此外,学校还与农村农业局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编制“乡村需求-院校供给”匹配清单,针对乡村振兴多元人才需求,开展面向乡村规划师、乡村电商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微培训,实现了乡村振兴人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双轨同行,累计为乡村输送2万多名“业农融合”型人才、培训各类乡村人才27万人次。近年来学生获“农信杯”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等省级以上奖项108项,涌现出一批引领乡村振兴的优秀毕业生。
优组“教育资源”,集聚政校行企资源要素形成立体式保障体系
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学校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学校主体、行企参与、乡村受益”的协同发展模式,打造非农高职院校培养“业农融合”型乡村振兴人才的特色保障体系。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与海曙区建立“1+10项”(1个合作框架和10项助力乡村振兴内容)战略合作关系;协同农业部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等共建农业物联网等5个研究所;与古林等7个乡镇共建“一院一镇”服务体,构建起“产-教-区-乡”深度融合的供需交互平台。
学校积极组建多批次科技特派员队伍、农村指导员、第一书记队伍,形成乡村振兴智库,将科技研发成果、技术技能与乡村实际生产相结合,制订民宿标准15个,科技服务乡村到款6430万,获农产品电商运输设备类、农业机械类、农村环境美化设备类等发明专利授权67项,如宁海学院肖国华老师发明的1-4代螺蛳取肉加工机登上央视科教频道,实现了“师助农”;同时,学校依托农村真实场景实际,重点组建了农业物联网智能、农业品牌电商、农村规划创意等“乡村现场育人团队”,在校内教师、农村从业者等协同开展人才培养中提升了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成功打造“数字媒体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运用”等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电子商务”等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助农教师周井娟当选省人大代表,实现了“农兴师”,从而构筑起了具有多元结构性的“助力共富”师资队伍保障。
学校还创建了专利技术库、典型服务项目案例库、宁波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宁波品牌建设与创新升级研究基地、宁波市金穗税收大数据研究基地等“两库三基地”教学资源圈;校内建设了电视台录播、电商直播室等真题真做实训基地,13个微学院深入村镇、企业联建村镇移动课堂与流动服务站等形成综合实践资源圈;云端建设了24小时线上开放共享课程、行业仿真沙盘系统等实训资源圈,“三圈联动”夯实了学院深耕县域人才培养的资源保障。(供稿:楼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