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发布时间:2025-07-09浏览次数:21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戴艳 曹海虹)为找寻学校变迁的历史根脉,同时也为学院乡村“CEO”项目做前期调研,近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乡阳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学院党总支书记邬琦姝、辅导员戴艳以及李宇、王恩东两位专业主任的带领下,携同多位来自环艺、影视、数媒三个专业的实践队员,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高温酷暑,踏访安吉、桐乡、富阳、宁波等多地乡村,开展校友探访实践。队员们与扎根基层的村干部、优秀校友深入交流,在真诚对话与细致调研中,读懂乡村振兴的实干篇章。
音乐点亮致富路 青春扎根乡土情
以“音乐乡村”闻名的湖州安吉上墅村,为实践队员们打开了乡村创新发展的新视野。小分队专访了上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市人大代表蔡松鹤——这位从学校走出的优秀校友,用“音乐”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依托安吉全域旅游优势,上墅村自2019年起锚定“音乐乡村”定位,从村民最初的不解到如今音乐主题民宿、露天音乐节成为网红地标,蔡松鹤和村干部们用坚持让“音符”变成“致富密码”,带领全村开创致富的新局面。
在调研中.队员们还走访了安吉青创学院,了解到了上墅村吸引青年人才入乡的很多好举措,比如住房与创业补贴、创新创业大赛、青年艺术节等活动。作为青创学院导师的蔡松鹤结合自身经历给队员们上了生动一课。他鼓励队员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前提是在学校做好职业规划,多做事、多参加学校活动,拓展自身能力。村书记助理陈佳宜也给队员们分享了基层工作经验,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乡村治理无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赢得民心,这也让队员们对“乡村CEO”应有的担当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秉承青春奋斗之志,深耕乡土希望之壤
嘉兴桐乡桂花村的调研实践,展现了基层干部的实干与担当。小分队与学校首批投身村干部队伍的校友——石门镇桂花村党支部副书记沈超深入交流。扎根乡村十余年的他,勤勤恳恳,毫无怨言,与百姓们十分亲切。沈超坦言,村干部的核心是让政策落地不走样,平衡好政策与村民利益的关系。土地流转时,他地反复沟通、算清每一笔账、争取合理补贴赢得村民信任;民生琐事中,他事事做实做细,让村民幸福感在点滴中提升。他说,之所以能在担任村干部期间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项事务,也是得益于他在校期间担任团学干部的丰富经验,让他在组织与协调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石门镇民联村副书记沈晨晖,给队员们介绍了民联村是如何错位发展,养湖羊致富的经验,给队员们分享了他在做村干部工作中最困难的几件事是如何解决的,告诉队员们基层工作就是“实干为要”的道理。
杭州富阳新二村党总支部委员优秀校友李杭民,用“情怀”概括了从企业投资人到乡村干部的转型坚守。新二村曾是以“元书纸”制造驰名的村庄,因环保政策的实施,村庄产业转向蓝莓、铁皮石斛种植与民宿旅游,在李杭民的协调沟通下,村庄还与阿里巴巴合作推进有机农产品项目。
“虽然工资不高,年轻人也寥寥无几,但家乡情结总是难以割舍。” 他坦言村里特别缺宣传、管理等各类人才,一直期盼有情怀的年轻人加入。队员们再次体会到乡村工作千头万绪,唯有真心付出、细致务实才能把事办好。
凝聚多方校友英才,赋能点亮乡村新貌
在走访桐乡时,三位在当地创业成功的优秀校友——王文学、应益能、万鹏听闻小分队到来,主动联系并与队友们热情交流。这些深耕专业领域20多年的优秀学长,结合自身奋斗经历,以过来人的身份叮嘱学弟学妹们:“在职业路上,成长没有捷径,唯有多学习、多实习、多经历,始终保持学习的动能与势能,在实践中不断督促自己进步,才能在工作中保持自己的初心和热情。”他们的分享干货满满,让队员们对职业教育的价值与人才培养的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也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注入了新的思考。
回到宁波,队员们又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服务于宁波鄞州东郊街道党建综合办的校友林礼嘉,以及由建艺学院王玉靖老师担任第一书记的江北半浦村。林礼嘉表示,从小学延续至今的志愿服务经历,培养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非常感谢母校对各位校友的持续关怀与悉心栽培,这份浓厚情谊始终激励着自己在服务社会、建设乡村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半浦村的王玉靖老师,带领团队成员们参观了美丽半浦,也邀请了半浦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陈卡男,村委会副主任郑丰,为队员们上了深刻的一课。书记助理戚丹峰更是用同龄人的身份,讲述了她在学习和工作后的种种感受,以及乡村建设亟需的各类人才和锻炼的各项能力,更为乡村“CEO”项目落地的调研,画上了完美句号。
从安吉的“音乐振兴”到桂花村、民联村的“特色富民”,从新二村的“转型突围”到半浦村的“环境蝶变”,更有遇见的优秀校友们,“乡阳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的走访既推动了学校“万名校友返校”工作的进程,又为建筑与艺术学院“乡村 CEO”项目落地积累了鲜活实践经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需要既懂专业、又善沟通;既能解难题、又会谋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切都离不开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实践的磨砺。“这些扎根乡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乡村的无限可能,更坚定了用青春服务乡村的决心,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沉甸甸的责任。”队员们如是说。
供稿(素材)单位:建筑与艺术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