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烈日炎炎的7月,一支身着红色队服的青年队伍穿梭在宁波的红色地标间,以“红色寻根”为实践主线,他们抚摸张人亚用生命守护的泛黄党章,清扫四明山烈士纪念碑周边散落的枝叶,化身四明山陈列馆讲解员深情讲述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在军营激光靶场屏息瞄准……我校“红脉‘浙’行”实践小队用6天时间,开展了一场穿越百年的“红色寻根”青春实践。
一本党章:守护真理的信仰之火
红脉“浙”行实践小队走进位于宁波霞浦街道的张人亚党章学堂,细致学习展陈的史料,了解“党章守护人”张人亚同志的感人事迹。队员们沉浸于张人亚同志的革命历程,震撼于张人亚同志及家族成员共同守护首部党章的惊险历程,深切感受到革命年代守护真理的艰辛与执着。“泛黄书页承载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代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和守护真理的无畏担当’,好似一颗火种点燃了我们心中的信仰之火。”队员孙悦卿在实践笔记中写到。
“以前也见过很多党章,但当我亲眼看到这本被鲜血和生命守护的党章时,才真正明白什么是信仰的重量。”队长李志在参观后感慨道。小队成员面对宣誓墙庄严宣誓,并深情朗诵《党的礼赞》,让真理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新时代青年的前行之路。
一块丰碑:铭记英雄的崇敬之心
清晨,实践小队赶到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在纪念碑管理所所长傅迪华和徐招青的带领下,向纪念碑敬献花圈、庄严敬礼、深深鞠躬、清扫落叶……用最朴素的方式向烈士致敬。
队员郑奕昕有感而发:“我们流的只是汗,先烈们流的是血,正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陵园管理所所长傅迪华为队员们讲述了纪念碑的历史背景和安葬英烈的感人事迹,深入解读了革命精神的内涵。面向郭沫若题写的鎏金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他动情地说:“每一笔都是对先烈的赤诚敬仰。”
当小队成员问及“烈士画像创作尺度该如何把握?”时,傅迪华回答说:“英雄形象是精神的圣像!艺术处理必须恪守庄重肃穆的底线,不容一丝一毫的懈怠,保持其正义和光辉形象——这是对历史的敬畏!”这样的答案让同学们对守护英雄的意义和肩上的责任有了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
进入烈士事迹陈列室,小队成员怀揣崇敬之心认真研学,仔细听讲解员黄老师讲解英雄事迹。之后,同学们化身红色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将四明山的英雄故事和精神借助网络传向云端。影视专业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亲手绘制三幅展现四明山精神的海报,获得了纪念碑守护员们的赞誉与认可。
一片热土:赓续血脉的青春之责
红脉“浙”行实践小队透过红色印迹穿越百年,惊叹百年来无数的青年投身革命,用年轻的生命和鲜血浸染了这片红色热土。
百年后的今天,小队成员与退伍军人黄铁军一起,带领孩子们制作“红色泥塑”,将爱国的种子播撒进儿童心间;
在部队模拟射击馆靶场,小队成员们体验射击,屏息凝神间体会军人“百步穿杨”的专注与坚毅。
现役军人演绎情景剧“起碇沙龙”聚焦“拒绝躺平·争当尖兵”,批判消极思想,讲述榜样故事,生动还原军营中“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拼搏精神。
在车站路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附近军营开展实践活动,小队成员们对守护和平、担当使命有了更为具象化的认识,用专业技能表达自己的青春之责。用主题海报表达自己对退役军人黄铁军的崇敬。
一句誓言:坚守信仰的时代之诺
“红脉‘浙’行”实践小队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心灵触摸建党精神。
“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队长李志表示,“我们这一代青年,既要读懂历史,更要担当青春之责。”
从守护一本党章的执着,到仰望一块丰碑的敬畏,再到扎根一片热土的担当,他们以青春之名,完成了与历史的对话,也开启书写新时代青年的信仰答卷。
据悉,“行走的大思政课”品牌项目,不仅是我校申报的文旅部2025年度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践创新项目,也是我校牵头开发的宁波市大思政课实践研学路线。“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研学线路聚焦宁波市优质文旅资源和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确定了寻迹溯源线、共同富裕线、红色寻根线、海丝文化线、阳明文化线、国防安全线、新质生产线、深化改革线、绿水青山线、书香文韵线、商帮精神线、甬城味道线等12条线路, 旨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学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