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为15国研修班架起"经验互通"语言桥​​ ——解码发展中国家跨境经济合作区研修班的"翻译力量"

文章来源:国际教育学院发布时间:2025-07-17浏览次数:10

710日至11日,来自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印尼、尼日利亚、乌兹别克斯坦等15个国家的30名学员走进宁波,实地探访中国跨境经济合作的实践样本。在这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经验对话中,我校国际教育学院专业教师全程担任翻译,他们用精准的语言服务与深厚的专业积淀,成为研修班高效运转的隐形引擎

语言壁垒经验互通:翻译背后的专业深耕

此次研修班聚焦跨境经济合作区的规划、运营与管理,涉及政策文件解读、园区案例研讨、企业实操经验分享等多元场景。面对学员母语多样(涵盖英语、印尼语、斯瓦希里语等)、专业背景差异大的挑战,我校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团队提前启动筹备:一方面梳理中国跨境经济合作区核心政策、典型案例等关键内容,用关键词+本土化案例替代复杂长句,降低理解门槛;另一方面针对学员所在国需求,提炼可复制的方法论,在翻译中穿插实操建议。

研修期间,教师的翻译工作贯穿全流程:在政策展厅,他们用多语言逐条解析累积规则原产地声明等专业术语,结合学员本国正在谈判的贸易协定,补充如何利用规则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实操指南;在企业座谈中,面对质量分级标准违约赔偿条款等易引发争议的细节,教师们不仅精准转译,更结合中国与东盟、中东等地区的合作经验,预判潜在风险并提供双边补充条款模板;在文化探源环节,他们以语言为媒介,引导学员理解天一阁等文化地标背后的共享价值逻辑,为跨境合作中的文化认同提供思路。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把‘中国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论’。”参与陪同的钱律伟老师说。

分院工作重心:从服务保障长效赋能的深层逻辑

国际教育学院此次派出的教师团队,均具备外语+专业复合背景。这一设置并非偶然——分院始终将专业赋能作为国际合作的底层逻辑,强调翻译工作要从语言服务知识赋能延伸。

据分院负责人陈娓娓介绍,此次研修班的翻译支持仅是起点,研修结束后,分院还将继续线上跟踪培训,推动学员所在国与宁波相关园区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未来,分院将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发展合作网络,依托跨境经济合作领域的专业积累与多元实践经验,持续深化与各国在知识共享、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双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