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海丝文化”青春实践,深耕“行走的思政课”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布时间:2025-07-19浏览次数:1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海韵铸魂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了“行走的大思政课”专项社会实践。

团队“海丝文化”为主线,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永丰库遗址、高丽使馆遗址、宁波博物馆、它山堰和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启一段穿越千年的“海丝文化”寻根之旅,用脚步丈量宁波这座“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城市,推动“海丝文化”升华为青年学子青春奋进的精神坐标。

永丰库遗址:探寻历史,感知开放脉搏

第一站,队员们化身“历史侦探”,在元代“国家仓库”永丰库的重要遗存中踱步,用指尖触碰斑驳的砖石,感受八百年前繁忙的贸易景象。吴仁义同学说:“开放,是永丰库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见证了宁波‘港通天下’的开放胸怀。这种跨越地域、民族的文化交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丽使馆:双语解说,搭建文明桥梁

第二站,在高丽使馆旧址,队员们巧用英语技能,主动为澳大利亚游客解说这所江南地区唯一一所国家级迎宾馆的前世今生。孙冉同学以“团扇与折扇”为媒,邀请外国友人参与竞猜,“哪一把是中国传往高丽,哪一把是高丽传入中国?”揭晓答案时,她借用苏轼语“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引得外国游客连连赞叹。合影留念时,游客特意握住孙祎锴同学的手,称赞“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阳光下的笑声,为这场跨国交流画上圆满句号。 

宁波博物馆:汉服互动,解锁文物密码

第三站,队员们身着传统服饰,在宁波博物馆开启“穿越式讲解”,精心设计角色扮演、举手抢答等环节,带领小朋友们化身古代小商人、小舵手,沉浸式体验古人“乘风破浪的一天”。不少小朋友兴奋地表示,“我第一次知道海丝文化竟然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我以后也想当讲解员!”张容容同学在实践日记中写道,“第一次穿汉服讲解,感觉新奇又有趣。当我指着青瓷上的莲花纹解释佛教东传时,观众眼里的光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 

它山堰:村民访谈,对话水脉根基

第四站,队员们在村民热情分享的筑堰故事中,感悟它山堰何以成为宁波“海丝文化”的“水脉根基”。交谈中,当得知同学们是来自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后,一位白发老者拍着曹天乐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看到你们年轻人来了解古堰真好!要珍惜学习机会啊,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将来用学问报效国家。”长者朴实的语言鼓舞着队员们,团队就地取材,以古堰为课堂,在古渠畔讨论它山堰的当代价值。

中国港口博物馆:科技赋能,见证向海图强

第五站,队员们前往中国港口博物馆,结合这座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国字号”港口专题博物馆内丰富的“海丝文化”资源,在《海丝文化暑期社会实践手册》上,不时地记录着学习感悟。斑驳的老船木与现代数字化沙盘相遇,基地讲解员通过动态数据沙盘实时模拟全球港口运作,带领队员们体验自动化码头、智能航运等前沿科技。虚拟仿真场景中,队员们体会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是如何扬帆拓海,在惊涛骇浪中坚守“向海图强”诺言的。 

海韵铸魂微学院:畅谈心得,凝聚青春共识

结束后,团队来到学校和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合作共建单位海韵铸魂微学院,围坐畅谈实践感悟。

周怡颖同学感慨道,从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永丰库遗址到中国港口博物馆,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宁波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孙云凯同学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它山堰的砖石到宁波舟山港的塔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崛起,更是一个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胡佳琳同学说,海韵扬帆寻根脉,港通天下逐未来,希望高丽使馆旧址、它山堰等这些海丝文化历史见证官们,都能够成为文化IP通过文旅融合,续写文明互鉴的壮阔历程。

夏星同学说,宁波港的命运与国运紧密相连,从内河港走向深水港,从区域性港口跃升为世界级枢纽,宁波港正在书写向海而生的新篇章。

胡睿珏同学说,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回望,宁波舟山港已不仅是物流枢纽,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自动化码头的无人集卡,北斗导航的精准定位,绿色港口的生态岸线,无不彰显着中国智慧。

文化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这种“思政+行走+文博+遗址”模式,成为联通古今的“文化导体”。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通过本次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向海则兴,背海则衰”的重要意义。在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同学们将继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扬帆远航的勇气,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 

据悉,“行走的大思政课”品牌项目,不仅是我校申报的文旅部2025年度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实践创新项目,也是校牵头开发的宁波市大思政课实践研学路线。

“行走的大思政课”实践研学线路聚焦宁波市优质文旅资源和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确定了寻迹溯源线、共同富裕线、红色寻根线、海丝文化线、阳明文化线、国防安全线、新质生产线、深化改革线、绿水青山线、书香文韵线、商帮精神线、甬城味道线等12条线路,旨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学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