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原创校史剧《迁徙》公演成功,社会反响热烈!

文章来源: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9-20浏览次数:431

918日晚,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第四演播厅嘉宾云集,由我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校史剧《迁徙》在这里隆重公演。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印宁波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飞宁波广电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周洋文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宁波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刘士岭宁波市文化馆馆长、宁波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孔燕宁波教育博物馆馆长黄兴力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海曙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邵辉宁海县社科联主席、宁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武军慈溪市社科联主席邵世军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俞岚民进宁波市委会组织处负责人陈琳云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宁波市曲艺家协会主席沈姿颖浙江省朗诵协会副会长宁波市朗读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凌可海外宁波人研究会副秘书长高云飞宁波图书馆学术研究部主任、宁波市图书馆学会秘书长刘燕宁海校友会名誉会长、宁海县商务局原局长贝跃东,宁海校友会会长周方豪,以及兄弟院校的领导和嘉宾,学校领导班子部分成员、中层干部、老同志代表、校友代表、师生代表,现场观看了演出。社会反响十分热烈。

抗日战争时期,我校前身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被迫搬到鄞西方广寺,从此开始长达八年的流亡办学。1941年,由我校、县立女子中学、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鄞县县立临时联合中学。为免遭日寇奴化教育,培养爱国有志学生,“联中”师生走上了迁徙之路。

创排话剧《迁徙》,既是对这段珍贵校史的“活化”,也是深入挖掘校本红色资源、创新育人的重要举措。《迁徙》嵌入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的时代背景,秉持本校抗战西迁历史的深度发掘与致敬,将课堂数次迁徙的历程浓缩为日军侵华背景下中国教育界命运的一个缩影。从方广寺的佛堂教室华顶寺的晨读钟声,到跃龙山的山间讲席,每一次辗转都是一次在日军侵华铁蹄下的艰难求生,每一次驻足授课都是对文化血脉的坚守和对教育救国信念的践行。

演出开始前,学校党委副书记俞位增代表学校致辞。校合唱团师生一首《松花江上》将观众带到了那个日寇入侵、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机的轰鸣和一片火光中,“联中”师生踏上了艰难的迁徙之路。 

观演现场不少观众感动落泪,称赞其厚重感人、激荡人心是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多位教育界、文史界专家认为,《迁徙》以艺术形式成功活化校史记忆,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公演结束后,《迁徙》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宁波晚报、NBTV-1“看点”栏目、浙江教育强国号、甬派客户端等十多家官方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黄文杰在甬派新闻发表时评《从校史剧<迁徙>看精神的传承》,充分肯定了这部文化大戏对精神传承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除现场观演外,学工部和团委精心组织全校学生在线观看了《迁徙》的直播,为15000余名工商学子上了一堂生动且颇具教育成效的“开学第一课”。

为真实还原这段历史,我校师生团队历经数月投入创作:编剧庄丹华教授带领师生志愿者处旧址实地调研,查阅千份档案,组织演员们反复排练,精心打磨,和演员们一起工作至深夜。百余名参与者以高度的使命感,在汗水与感动中重走了这条文脉报国,用实际行动传承了母校求学是为报国、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传统。全剧以校史见国史,彰显了知识界、教育界国家存亡之际的文化担当与家国大义。 

据悉,公演后我校将正式重启鄞联剧团,并成立“校史育人辅导员工作室”推动该剧常态化巡演;同步开发校史AI短剧、主题文创及系列读本,并计划举办迁徙路线档案展、专题读书会等,持续推动红色校史融入育人全体系,引导广大师生不忘来路、砥砺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