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浙江教育报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12
浙江教育报记者 汪恒
产教融合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一直备受关注,但“校热企冷”“融而不深”等难题始终待解。在近日出炉的2025年浙江省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教学成果奖)名单中,记者看到,不少高校迎难而上,推动产教融合探索走向“深水区”。这些探索对原有的育人生态带来了哪些改变?如何在动态发展中寻求校地行企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产教融合关系何以做到历久弥坚?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报记者进行了一番深入采访。
产业在哪里,办学就“下沉”到哪里——
院校跳出舒适圈,融进地方大发展
高校设在地方上的实体研究院,仅做科研服务和成果转化就足够了吗?浙江工业大学在近年的实践中得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结论——“地方研究院同样是工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与学术型学位的定位区分开。专业学位面向具体产业,就要想方设法让人才培养去适配产业的需求。”浙工大副校长胡军介绍。学校要跳出传统认知,将人才培养放在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上思考。于是,浙工大的26家针对浙江块状特色产业而设的地方研究院,就成了工程类研究生“下沉”产业一线的最佳通道。
“高校要抓住产业发展的规律和人才成长内在的教育规律。不改革就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需要跳出舒适圈。”胡军表示。这也是学校获奖成果《从项目化到体系化:产业发展驱动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二十年实践与范式创新》的实践初心之一。
高校不仅通过空间“下沉”来贴近产业,还在努力降低产教衔接成本。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下沉”县域办学之路始于2004年,从最初的产学研基地起步,发展到今天拥有宁海学院、慈溪学院两家县域产业学院。院长张启富介绍,产业学院所设专业都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对接。企业把生产型教学工厂建到了校内,学校也把微学院建到了产业园里。
在瑞安市、温州市瓯海区、永嘉县都布局了学院(分校)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则提出了“半小时产教融合圈”的说法。该校党委书记方益权介绍,半小时是基于通勤效率、成本控制与合作可行性确定的最优时间。“我们希望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范围内,来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紧密对接与高效联动。”实习实训基地触手可达、就近输出技能人才、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落地……如今,在温职院与瓯海区共建的温州设计学院,学生去企业顶岗比去教室更近。
距离的拉近倒逼培养机制革新。浙江工商职院将产业学院作为“二级学院+校区”来管理,完善校区的日常运行与服务功能,稳步放权,设置专项经费,激励教职工“下县”工作,来提升异地产业学院的办学效能。浙工大把小试实验室搬到了地方研究院里,减少学生奔波,并计划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成果转化通识课。
“要确保学生学到的是‘现在进行时’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过去完成时’的内容。”杭州职业技术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永进告诉记者。杭职大让企业介入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把企业的最新技术、项目案例、工程流程写进活页教材、在线课程和教学模块。此外,学校还在探索建设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的混编师资队伍,让他们在集体备课、协同授课中优势互补。
与地方真正“打成一片”,是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必修课。温职院建立了“县(市)长—校长”对话、区域“专业—产业”对接等一系列机制。“县域学院的专业设置,由当地政府说了算,要给予县域政府办学话语权。只有地方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产教融合的进度、效度才会有保障。”方益权说。浙江工商职院则建立了产教联合体理事会、县校合作会商委员会、产教融合共同体领导小组等定期沟通平台。“这让地方了解到我们的产业学院在做什么,也让我们掌握地方发展的最新需求,有利于扩大学校在当地的影响力。”张启富表示。
“牵手”要长久,“机制”最重要——
做大公约数,共生求多赢
温职院有一套“四不签”制度:没有具体项目的框架协议不签,企业没有真实投入的协议不签,不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协议不签,不能满足企业合作预期的协议不签。方益权说,这是为了根治以往产教融合重签约轻落地的顽疾,“本质是对双方长远利益负责,追求每份协议都能扎实见效”。
在产教融合中,“融”得好不好,还是要看机制行不行。“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对接产业需求培养人才。只有赋予企业选择自主性、行为自为性和利益可得性,校企才能坦诚相见。”方益权表示。在杭职大的获奖成果《数字工匠“城产教互构共生”实战化培养的杭州场域实践》中,校方将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视作“舞台设计师”和“场景提供商”。学校和企业也是利益共生的关系,强调要让企业获得人才、技术和政策红利。“必须构建一个企业有利可图的商业逻辑,使其从支持者转变为获益者、共建者,才能实现可持续。”郑永进认为。
在胡军看来,高质量的学生就是产教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学生培养的质量过硬,各方都是受益者。”胡军介绍,以该校设在杭州市富阳区的研究院为例,研究院致力打造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工程创新、集成攻关和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全链条贯通的全新“双创”生态体系,联合培养的学生学到了真本领,就业竞争力强;教师与企业建立了互信,产学研合作项目源源不断;企业以较低的研发投入,共享到了高校资源;仅去年一年,就有近100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富阳就业,为部分本地企业解决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招引培育的难题。研究院累计培育孵化与引进企业120余家,为地方创造经济效益超25亿元。
浙江工商职院也在县域产业学院的长期发展中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留得住的属地人才。仅2021年以来,就有1700余名毕业生留在了宁海和慈溪工作。此外,学院教师长期扎根县域,在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出海”员工培训等方面都贡献了力量。学校还通过和当地中职学校的联合培养和一体化教研,引领了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丰富的实践成果让学校的获奖项目《校地互惠共生:高职院校下沉县域培养属地人才的“宁海样板”》更具说服力。
产教融合的深入,生动体现在育人场景的焕新上。浙工大依托学校工业技术转化与推广中心,主动统筹收集企业真实工程问题与技术需求,形成“真需求榜单”,向相关学院和导师发布,从而促成研究生课题100%源自企业真问题。在杭职大,任务变课程、项目变作业,学生学习不再按照章节来啃书本,而是以真实项目为主线,如一个学期的课程可能围绕“开发一个智慧养老小程序”展开。浙江工商职院的学生则在现场学习中提升了积极性和实战能力。
持久的产教融合需要“放眼量”。浙工大用20年完成从项目化到体系化的培养范式升级,从最初聚焦校企合作,到后来扩展至服务产业集群,又上升到服务面上产业升级转型,通过点、线、面结合增强产教融合的可持续性。温职院强调激活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弥补市场机制下企业引育人才周期长、收益不确定而参与度低的问题。“关键是要让政府可以清晰地看到需求匹配度和价值回报率,证明其能切实解决政府关心的产业、就业、人才等核心问题。”方益权介绍。这些思考都被写进了学校的获奖成果《四个激活: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
“理想的产教合作应该是一种共生关系。”郑永进展望,地方、产业、教育不再是独立的主体在进行外部合作,而是共同构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方的繁荣离不开另一方的支持。人才培养的成果、技术创新的收益、地方发展的红利在闭环中能够被三方共享,有助于激发各方持续投入的内生动力。”郑永进表示。
浙江高校的探索表明,产教融合走向“深处”,道路必越走越宽。这不仅是模式革新,更是教育服务社会、与产业协同的生态重构。
供稿(素材)单位:宣传部、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