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发布时间:2025-11-03浏览次数:68
“弹幕里有人问球衣链接!快强调‘赛事专属款’,把观赛热情变成购买欲!”宁波红运体育室内足球场的临时直播间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工商职院”)电商专业学生李涛手眼不停,一边解说业余足球联赛,一边回应观众需求;身旁企业导师实时补位指导话术,学校老师则在旁记录实战亮点。这不是普通的赛事服务,而是该校与宁波红运体育有限公司共建“数字新媒体微学院” 的日常教学场景。当绿茵场变成“实景课堂”,当赛事流量化作“学分筹码”,一场“体育+电商”的职业教育创新,正在这里精彩上演。
破题:从“痛点”到“亮点”,校企联手搭起育人桥
如今的大众体育圈,“苏超”足球赛、“浙BA”篮球赛火遍街头巷尾,单场赛事短视频播放量轻松破百万,话题热度频频冲上区域热搜。可热闹背后藏着行业“心病”:赛事周边体育用品点击量居高不下,成交转化率却“拖后腿”,大量流量只停留在“看个热闹”,没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消费。
“缺的是懂体育、会电商的‘双料人才’!”宁波红运体育董事长陈云程的话,戳中了行业痛点。巧的是,浙江工商职院数字商务学院也有“教学困惑”:学生背得下电商运营理论、玩得转短视频剪辑,却摸不透体育赛事的IP逻辑——不知道怎么把 “进球瞬间” 和 “运动装备”结合,不懂如何让观赛者变成消费者,传统教学与产业需求“隔着一层”。
痛点共鸣,催生合作火花。校企迅速牵手,共建“数字新媒体微学院”,以“体育赛事直播服务”为突破口,把企业的真实业务搬进课堂:将“赛事IP 孵化”、“短视频爆款策划”、“直播流量转化”等产业需求,变成6门核心微课程;出台管理办法明确“双导师带教、实战化考核”,形成“企业出题、学校解题、市场阅卷”的闭环培养模式。原本的“供需错位”,成了校企协同育人的“独特优势”。
授课:从“教室”到“赛场”,实战里炼出真本领
“以前在教室学剪辑,总觉得是‘纸上谈兵’;现在要在15秒内剪出‘射门瞬间+护膝植入’的视频,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流量思维’!”参与暑期实践的学生张薇,用“颠覆认知”形容在微学院的收获。
每年7月,微学院的“赛场课堂”准时开课:电商运营组扎进红运体育平台后台,分析运动装备“爆款密码”,帮企业制定周边选品策略;短视频创作组跟着赛事拍摄团队跑现场,琢磨“精彩画面怎么剪、产品怎么植才不生硬”;直播推广组守在赛场解说台,用“赛事知识点+互动抽奖”的方式,把观赛观众引到店铺。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课”,而是“主动操盘”企业真实业务。
更灵活的是,教学内容跟着产业需求“动态调整”:红运体育推新赛事IP,学校马上开“赛事IP商业化”专题课;企业想拓展短视频渠道,“体育赛事短视频创作”实训模块立刻上线。红运体育还派5名技术骨干当“客座教授”,每周驻校手把手教解说、拍摄、导播,把产业一线的“真功夫”直接传给学生。
成效:从“学分”到“就业”,流量里滋生好未来
在浙江工商职院相关专业,“流量”和“销售额”成了学生的“学分硬通货”:赛事预热视频播放破1000人次,得2实践学分;直播带货30000元,拿1个技能学分。这种“凭成果换学分”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的实战热情“燃”了起来,有人为了优化一条短视频反复打磨,有人为了提升直播转化率主动研究观众喜好。3位毕业生更是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丝滑变身,2023届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徐强胜还迅速成长为公司骨干,目前担任赛事营业部裁判组组长一职。
校企协同的“红利”还在持续发酵:6名教师在企业实战中成长为“双师型”人才,能带着学生直接对接产业项目;双方联合编写的《体育电商运营实务》、《赛事IP孵化》等3本教材,即将纳入学徒制班核心课程,让更多学生受益。“以前讲‘流量转化’,只能举别人的案例;现在用的是学生自己做的赛事数据,他们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教师岳贤平的话,道出了教学的变化。
“‘数字新媒体微学院’的实践,是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落实落地、深化‘一体(本部海曙校区)、两翼(宁海学院、慈溪学院)、多点(众多建在产业园区、工业社区或企业的‘微学院’)’办学战略的具体成果,也是学院打破传统边界、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的生动见证。”浙江工商职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学院将以此为起点,带动更多专业探索创新,让学校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打造职教特色品牌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供稿(素材)单位:数字商务学院
其他媒体报道:
1. 中国新闻网——《浙江高校探索育人新模式:赛场当课堂,流量换学分》
2. 浙江教育强国号——《浙江工商职院与企业共建“数字新媒体微学院”,探索“体育+电商”育人新模式》
3.潮新闻客户端——《浙江工商职院与企业共建数字新媒体微学院 赛场变课堂 流量还能“换”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