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浙江省第五届“思政星课堂”——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推介宣传活动在杭州举行,宁波5位教师获评“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
获奖是一个闪光的瞬间,更是一个观察的窗口:在当今时代,什么样的思政课能真正打动学生?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师,身上究竟有哪些“宝藏”特质?
上好思政课,首先需要打破那堵横亘在抽象理论与具体感知之间的“墙”。学生反感的不是道理本身,而是脱离现实的空洞说教。
“我们得先接住学生的‘地气’,才能把想讲的‘道理’送到他们心里。”许莹娜说,教师必须从“复读机”变为有烟火气的“翻译官”。
这一系列的“破壁”行动,核心是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刻转变。教师不仅得懂理论,更要懂时代、懂学生,用青年的话语与场景完成理论的“转码”,让真理变得“可口”。
当课堂被成功激活,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如何避免思政教育成为纸上谈兵,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宁波教师们给出的答案是:打开校门,让思政课的根系深扎进社会生活的沃土。
这一系列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社会场域中,将课堂所学的“法治”“民主”等概念,淬炼为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思政课,成为激发学生“思与行”的发动机。
形式与场域的创新,构成了思政“金课”的骨架与血肉,但能否让思政课真正拥有触及灵魂、塑造价值的“硬核”力量,最终取决于讲台上的那个人。
当一位教师以其深厚的学养让学生折服,又以其真诚的人格与学生共鸣时,他所讲述的道理才能够自然地流入学生心田,实现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供稿(素材)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他媒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