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思政课才能打动学生?看宁波思政老师的创新教学

文章来源:甬派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1-03浏览次数:23

 1029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浙江省第五届“思政星课堂”——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推介宣传活动在杭州举行,宁波5位教师获评“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

 获奖是一个闪光的瞬间,更是一个观察的窗口:在当今时代,什么样的思政课能真正打动学生?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师,身上究竟有哪些“宝藏”特质?

 做理论的“翻译官”而非课本的“复读机”

上好思政课,首先需要打破那堵横亘在抽象理论与具体感知之间的“墙”。学生反感的不是道理本身,而是脱离现实的空洞说教。

“翻译”的第一步,是语言的转换。 “给‘00后’讲政治,不能为了有趣而有趣,要‘思的准’更要‘政青春’。”宁波工程学院“90后”教师陈佳眉深谙此道。她与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同龄人”,她能从游戏《王者荣耀》的皮肤中挖掘“文化自信”,用AI技术设计宁波文物IP,将红色故事制成微视频。这种“你聊的我都懂,我讲的你想听”的教学状态,让思政课完成了从“别人的课”到“我们的课”的关键一跃。

 要把理论“翻译”好,还要注重场景的重构。 江北区实验中学的许莹娜老师,直接将课堂搬进了江北区慈城年糕博物馆。在她的沉浸式课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探寻年糕产业发展历程的“研究者”。宏大的理论在亲身体验中,化为可感知、可印证、可内化的具身化调研。

 “我们得先接住学生的‘地气’,才能把想讲的‘道理’送到他们心里。”许莹娜说,教师必须从“复读机”变为有烟火气的“翻译官”。

 而终极的“翻译”,更需思维的启迪。鄞州中学的陈科伟老师,致力于为学生打造“思辨场”。他说:“分数很重要,但你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更重要。”在他的课堂上,知识不是终点,而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政治认同素养的起点。

 这一系列的“破壁”行动,核心是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深刻转变。教师不仅得懂理论,更要懂时代、懂学生,用青年的话语与场景完成理论的“转码”,让真理变得“可口”。

 让“思政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 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当课堂被成功激活,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如何避免思政教育成为纸上谈兵,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宁波教师们给出的答案是:打开校门,让思政课的根系深扎进社会生活的沃土。

 陈科伟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他不仅在校内组织模拟法庭,更带领学生走进鄞州区人民法院,旁听一桩“高空坠物案”;走进鄞州区人大,让学生感受“向人民报告”的民主实践。他所开创的模拟政协社团,更是让学生完整经历了调研、提案、展示的全过程,并在省级比赛中获得佳绩。

 这一系列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社会场域中,将课堂所学的“法治”“民主”等概念,淬炼为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思政课,成为激发学生“思与行”的发动机。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方瑾老师积极参与所在学院“行走的大思政课”品牌活动建设,着力打造多条富有思政内涵的研学线路。她充分依托宁波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资源,通过一系列沉浸式、互动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触摸城市文脉、感悟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将课本知识化为生动实践,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力坚定了学生的“四个自信”。

 教学场域也在无限延伸。为改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道德实践常常止步于课堂的现状,慈溪市城区中心小学的黄慧玲老师倡导学生们写“道德实践小记”,让“道德实践小记”成为课堂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带出课堂,带入生活。这种实践让道德的引导不再止于40分钟的课堂,而是延伸为一种持续的生活记录和自我反思,实现了“知行合一”。

 “大思政课”的理念,在此得到了生动诠释。思政教育不是“盆景”,而应是扎根大地的“森林”。只有亲眼所见、亲身体验、亲手实践,学生才能超越表层记忆,建立发自内心的认同,完成从“知”到“信”再到“行”的跨越。

 用扎实的专业与真诚的人格赢得学生的心

 形式与场域的创新,构成了思政“金课”的骨架与血肉,但能否让思政课真正拥有触及灵魂、塑造价值的“硬核”力量,最终取决于讲台上的那个人。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方瑾老师认为,一位受学生喜爱的思政教师,必须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对此她有深刻理解:“他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能够精准、透彻地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对专业的极致追求,是教师站稳讲台、赢得学生尊重的底气。

 人格魅力同样不可或缺。许莹娜认为,教师不要做“雕塑师”,而是要做有真性情的“段子手”;不做“裁判员”,做能掏心窝的“自己人”。学生发现“老师也是个活生生、有脾气、会搞笑的人”,信任和喜爱才真正开始。当学生觉得你不是来“教育”他,而是来“帮”他的,你讲的道理,他才会往心里去。

 在传道授业的讲台上,95后”的许莹娜是严谨的师长,在课后的交流中,她更是学生们的“知心大姐姐”。“许老师身上洋溢着青春活力,和我们有很强的互动感,让我能完全投入状态,不知不觉就被吸引了。”学生这样评价。

 这种人格的引领,在陈科伟那里,是一种“榜样示范”。他坚信:“课堂是老师与学生为人处事的修炼场。因为你所讲的善良、道德、正义、勇敢、真诚,只有你做得到,讲的才会有道理。”他的班级活动,从“狼人杀”到探讨“何为人性”,都在充满创意的互动中传递价值观。

 对于执教29年的黄慧玲而言,“走心”是教育的奥秘。她通过“绘本教学”温润低年级课堂,通过“适性课堂”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思政教学”与“儿童生命体验”的真实联结,让思政课从“必修课”成为孩子们真正的“人生课”。

 当一位教师以其深厚的学养让学生折服,又以其真诚的人格与学生共鸣时,他所讲述的道理才能够自然地流入学生心田,实现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供稿(素材)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他媒体报道:

1. 宁波教育——《全省名单公布!宁波这5位思政课教师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