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与拳:“00后”大学生的非遗武学传承路

文章来源:甬派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10

身板结实,讲话中气十足,走起路来一身正气,这是郭忠科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116日,记者在校园里采访了这个18岁的少年。

作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自河南新乡的郭忠科在6岁时就迷上了武术,随后开始苦练基本功,13岁时正式拜师学艺,师从当地名家学习罗汉拳。

他说,与武术尤其是罗汉拳这一非遗武学的结缘,不仅大大增强了他的体质,更深刻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

郭忠科(左)在向同学演示罗汉拳。

一拳入魂:从“觉得很帅”到十年磨一剑的坚守

“我第一次在现实中见到武术,是6岁时。当时有团队来村里展演,虽然演示的都是基本功,但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很帅气。”回忆起与武术的初遇,郭忠科的眼睛亮了起来。他说,正是这次契机,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习武的种子。

后来,在亲戚介绍下,郭忠科又认识了当地的罗汉拳第14代正传传承人李荣贵。这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其威力和内涵,很快捕获了郭忠科的心,他开始一心要拜入李荣贵门下。不过,在正式拜师前,他必须经历一段“考察期”。

这一考察,就是7年。从6岁到13岁,郭忠科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村里的罗汉堂练习基本功。“当时的场地还是泥地,上面铺着一层粗麻布,刚开始练的时候,经常摔出乌青,疼得直想哭。”郭忠科笑着回忆道。

2020年,13岁的郭忠科通过了师傅的品德与毅力考验,正式拜师。拜师后的第一年,他仍然在打基础——由易到难地学习罗汉拳的五期基础动作,每个动作都需反复打磨。“有一个类似擒拿的动作,我和师兄弟们足足练了三个月才掌握。”他坦言,最难学的并非动作本身,而是每个招式对应的打穴和发力技巧,因为罗汉拳讲求实战,不是“花架子”,有“形”无“神”是绝不行的。

文武相融:藏在拳谱里的非遗智慧与武德传承

“我看过师父的拳谱,是明清时候传下来的,分为两本,一本图谱一本文字,但我们自己是看不懂的,还得靠师傅言传身教。”提及罗汉拳的传承,郭忠科格外认真。在他看来,这套非遗武学不仅有着完整的体系,更蕴含着中医养生、武德教化等多重智慧,“我8岁时就意识到罗汉拳内涵深刻,所以才被它深深吸引。”

令郭忠科记忆犹新的是,师父李荣贵的武馆里,不种花不种草,而是种着三七等中药材。这源于罗汉拳“武医结合”的传统,当有人练拳受伤时,师父会现场采药、煮药为其疗伤。他还特别强调了罗汉拳的一个理念:所有招式都是防守反击,没有主动进攻的动作。

他认为,不主动进攻,正是武德的核心体现,这种武德教育深深影响了他。小时候因为身体羸弱常被欺负的他,习武后从未想过“报复”,反而养成了谦和沉稳的性格。高中时,面对高年级学长的无端挑衅,他凭借武术保护了自己却未伤及对方;班级里有人准备打架时,他果断出手制止,用武术的威慑力化解矛盾。

“师父收徒先看品德,他常说习武不是为了逞强,而是为了防身和助人。”郭忠科说,师父的言传身教让他深受触动,这位上过央视的罗汉拳传承人平时朴实如农民,练拳时却眼神如炬,气势逼人,就像变了个人。“我觉得习武之人就该这样,平时虚怀若谷,一旦路见不平,肯定出拳相助。这就是武者的作风与担当。”

青春接力:让非遗武学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现在我们那个县城有两家罗汉拳培训基地,都是师父的传人开的。”谈及非遗传承现状,郭忠科说有喜有忧。喜的是,罗汉拳正通过培训班、校园展示等方式扩大影响;忧的是,年轻一代大多浮躁,难以沉下心花大量时间钻研这样一门武艺。

如今,作为一名大学生,郭忠科正尝试用年轻的方式传承罗汉拳。刚刚结束的校运会开幕式上,他指导同学组成表演队展示罗汉拳,让更多同龄人感受传统武术的魅力;平时在学校,他会利用课余时间温习基本功,脑海里反复回放招式要领,生怕遗忘精髓。“罗汉拳讲究悟性,也要肯下‘笨功夫’,就像学习一样,要不断温故知新。”

在郭忠科看来,非遗传承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坚守核心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播。“现在很多人喜欢跆拳道、散打,却不知道我们本土的罗汉拳也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和文化底蕴。”他希望能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非遗传承结合起来,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和传播武学。

“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郭忠科的语气坚定而有力。从小时候的懵懂好奇到如今的使命在肩,他直言,武术尤其是罗汉拳不仅强健了他的体魄,更塑造了他的品格,这份跨越十余年的热爱,他会努力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受益。

供稿(素材)单位:宁海学院